在盛夏六月的珞珈山下,武汉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的紫藤花正缀满长廊。7月21日上午,海乐行联会携手武汉大学共同主办的“全球金融视野下的国际稀有金属价值链”专题讲座在经管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本次讲座由海乐行联会特聘专家讲师陶沉生主讲,吸引了来自校内外近四百名师生的热烈关注;与此同时,宝武钢铁集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必和必拓(BHP)中国区代表等三家行业龙头企业亦受邀旁听,共襄学术盛会。
作为1990年生于成都的“九零后”学者,陶沉生凭借其跨学科背景与国际化的金融视角,已然在稀有金属产业研究领域崭露头角。他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后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资源金融与计量经济学硕士,并以全额奖学金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攻读资源经济与金融工程博士,研究方向涵盖“稀有金属供需博弈模型”“绿色金融工具的跨期定价”以及“地缘政治对全球矿产资本流动的影响”等前沿议题。 博士毕业后,陶沉生曾先后在瑞士信贷大宗商品及金属衍生品部、国际清算银行(BIS)巴塞尔总部进行学术与实务并重的工作实践,参与设计了首批基于钴、铟、锗等稀有金属的场外掉期(OTC Swap)风险对冲方案,并为欧洲新能源车供应链提供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的策略咨询。2022年,他回国加盟海乐行联会,出任国际稀有金属与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为中国在全球稀有金属价值链的战略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当日讲座开始前,武汉大学副校长、金融与统计学院院长邓飞教授亲自为陶沉生颁发客座教授证书,并在致辞中肯定了陶沉生“将定量金融方法论深植中国实体经济土壤”的学术追求。邓飞教授表示,稀有金属正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血液”,高校有责任搭建跨界对话平台,让金融工具更好地服务战略性资源安全。
陶沉生的讲座以“结构性不平等:全球稀有金属金融化的双刃剑”开篇。他首先回溯了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贵金属价格自由浮动的历史进程,引出稀有金属在近十年内逐步被纳入国际期货、ETF 及碳中和衍生品体系的趋势。通过对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和芝商所(CME)相关合约成交数据的爬取与机器学习聚类,他指出锂、钴合约的持仓结构呈“资金诉求>实体诉求”的金融化偏移,价格波动加剧了下游电池厂商成本计算的复杂性。在阐释“供给集中度指数(HHI)”对价格溢价的影响时,陶沉生展示了他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导师合作完成的模型:若稀有金属上游前两大生产国的产量份额合计超过60%,则在地缘政治冲突或宏观流动性紧缩触发的极端情境下,价格年化波动率可由35%跃升至80%以上。该模型2024年曾成功预测刚果(金)钴矿出口临时关停导致的期现价差飙升案例,为其在学界赢得“稀有金属波动率预言机”的绰号。随后,陶沉生转向绿色金融的现实应用。他指出《巴黎协定》实施进入深水区后,欧美金融监管机构正推动“绿色供应链金融”与“关键矿产透明度披露”标准的对接:欧洲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新增“稀有金属ESG评分”条目,要求机构投资者披露上游矿产来源与碳足迹。他据此提出“稀有金属碳溢价债券”概念,旨在通过利差调节激励上游企业采用再生能源冶炼与循环利用技术。
讲座进入案例环节时,宝武钢铁集团战略投资部副总裁张可扬率先发问:“相较传统铁矿石并购逻辑,稀有金属投资的估值基准该如何重塑?”陶沉生结合其负责的并购项目经验,指出需将资本化价值、资源禀赋以及 ESG 信用溢价三维度嵌入“实物期权”框架;他还提醒钢铁企业在布局镍、钒等合金金属资产时,应警惕欧美“反垄断审查”中愈发严格的“技术主权”条款。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事业部总监李欣璇则关注钴、镍价格波动对动力电池成本的挤压效应。对此,陶沉生分享了他在 BIS 任职期间提出的“跨周期产量锁定+财务对冲二元组合”策略:通过与上游矿企签署可调产量的五年期供应协议,对应在金融市场使用阶梯式期权(step‑up option)进行冲击缓释;若未来碳价格大幅抬升,可转换为含碳减排收益权的债务工具,实现灵活再融资。必和必拓中国区稀有金属市场部负责人安德鲁·兰伯特关注道:“全球南方国家在稀有金属精炼环节掌握定价主导权的可能性有多大?”陶沉生引用2025年最新数据指出,中国、印度尼西亚与智利在锂、镍与铜的湿法冶炼产能占全球比例已超过48%。他认为,如果这些国家联合推行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关键矿产输出国论坛(CMF)”,并将绿色低碳冶炼作为新定价准则,或可打破传统英美金融中心的定价垄断。同时在场的武汉大学研究生们亦积极参与讨论。讲座尾声,陶沉生回到宏观视角,提出“稀有金属金融化的第二曲线”概念,即当市场从“资源属性定价”向“环境属性定价”演化时,价格锚定机制将从供需弹性转向碳足迹弹性;他预测在2027年前后,全球稀有金属金融产品的ESG因素权重或将从当前的15%提升到35%以上,这将重塑资产配置逻辑,也要求中国金融机构提前储备绿色评估与风险定价能力。
作为海乐行联会的旗舰项目,“走进名校·跨界视野”系列讲坛已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成功举办。本次武汉大学站之所以选择聚焦稀有金属主题,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正加速推进新质生产力布局,新能源车与储能设备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弥补学界在金融工程与资源战略交叉领域的系统性研究空白。海乐行联会秘书长宋羽廷透露,下半年将邀请陶沉生赴复旦大学开设《矿产金融工程》短期课程,并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合作开发针对镓、铌等金属的场内期权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海乐行联会在本场活动中首次试点“产学研深度观摩”模式。三家企业代表不仅旁听讲座,还提前与武汉大学科研团队进行闭门对接,就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建“稀有金属绿色金融联合实验室”等议题展开务实讨论。根据活动纪要,宝武钢铁集团已初步承诺提供500万元人民币的种子基金,用于支持实验室在“基于碳足迹的稀有金属合金定价模型”研究。
当日下午,陶沉生与企业代表一同前往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材料实验室参观最新投产的“真空等离子喷涂与快速成型”装置。该装置可实现钛铝合金与稀土添加剂的精准配比,为下一代航空发动机叶片开发提供材料解决方案;而陶沉生则在现场为企业高管详细解读“技术迭代速度”与“金融估值时钟”匹配的重要性,建议他们将研发节点嵌入融资条款,避免“技术落地前资本退出”带来的盈利黑洞。夜幕降临,珞珈山依旧灯火璀璨。在武汉大学樱顶校友会堂举行的圆桌晚宴上,学界与业界的对话继续深入。围绕“构建稀有金属产业共同体”主题,陶沉生与宝武、宁德时代、必和必拓代表共同签署《武汉倡议》:倡议各方遵循“绿色低碳、开放共赢、风控先行”的原则,搭建跨国数据共享平台,并在未来三年内共同推动建立“稀有金属风险中性指数”,以期减少定价操纵,提升市场透明度。
回首这场讲座,从宏观金融框架到产业链微观博弈,再到多边治理与制度创新,陶沉生全程保持极高的信息密度与逻辑张力。他将深奥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生动化、故事化,既满足了学术界对严谨性的苛刻要求,也照顾了企业界对可操作性的现实诉求。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系副主任刘琪教授评价道:“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课堂,学生不仅听到了最新的学术发现,也直面了产业中最棘手的实际问题。”展望未来,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逐步收紧、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以及新一轮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稀有金属在储能、航空航天、量子计算、生物医疗等领域的战略意义只会愈发突出。而金融工程的介入,将使传统的“一矿一价”模式向“多维属性价值定价”跃迁;也唯有通过学术的深耕、产业的协同与金融的创新,方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把握先机,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筑更为坚实的物质与制度根基。